《连云港市“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规划》(含《连云港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政策解读
信息来源:市住建局 发布日期:2022-02-21 浏览次数: 字号: [小] [中] [大]

一、规划编制过程

2020年6月,《连云港市“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规划》启动招标,最终确定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江苏华新城市规划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联合体承担编制工作。

2020年7月上旬,市住建局组织召开“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规划编制工作推进会议,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专题动员和工作部署。2020年7月下旬,规划编制单位对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交通局、市交警支队、市城建控股集团等多个相关部门开展调研座谈和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

2020年11月上旬,《连云港市“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规划》进行了局内初步汇报;11月下旬,分别前往连云区、海州区、赣榆区及开发区进行对接交流,听取地方意见,核实“十四五”建设项目。2020年12月,针对《连云港市“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规划》初稿,书面征求各区政府、市各有关部门意见,并修改完善编制成果。

2021年1月,《连云港市“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规划》编制成果通过专家论证会,与会专家和部门高度肯定并通过了规划成果,同时提出了相关修改意见。

2021年1月至3月,结合连云港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意见,深入对接《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形成报批成果。

2021年8月,结合市发改委意见,对报批成果进行修改完善。

二、规划内容概要

规划分为前言(含编制背景与目标)、“十三五”发展回顾与评价、“十四五”发展的新形势、“十四五”建设的总体要求、“十四五”建设的主要任务、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六个部分。

(一)主要预期指标

结合“更加美丽的宜居之城、更显风貌的魅力之城、更富活力的创新之城、更加安全的韧性之城、更高质量的融合之城”建设目标,主要预期指标围绕城乡融合发展、住房保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改善、城市安全运行等事关城市发展、民生改善的重点领域,共28项。

(二)主要任务

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相关要求,结合连云港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职能范围,确定连云港市“十四五”城乡建设规划的任务包括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推动住房高质量发展、优化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提升园林绿化建设品质、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推进绿色建筑及建筑节能发展、提高城市安全韧性水平、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九项内容。

1.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持续优化市域“一区一带两轴”发展格局,强化以中心城区、赣榆片区和徐圩片区为核心的连云港都市区中心功能和发展密度,继续深入挖掘沿海发展带港口、岸线等优势,稳步推动东陇海发展轴和宁连发展轴串联发展。

以“美丽特色小城镇”、“美丽宜居街区”及“住区综合整治”为抓手,积极推进美丽连云港建设。建设美丽特色小城镇,引导小城镇多元特色发展,因地制宜打造优势产业特色镇、历史文化特色镇、生态经济特色镇。推进美丽宜居街区建设,改善街区秩序,提升街区活力。开展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推进住区综合整治,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

围绕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的整体部署,全面梳理历史文化遗产底账;确定历史文化保护结构和山海港城保护格局,实施整体保护;开展历史建筑现状普查工作,明确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整治模式,开展历史建筑整治工程,建设历史文化街区。

2.推动住房高质量发展

建立和完善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租购并举、因城施策,着力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决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

大力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快补齐老旧小区在卫生防疫、社区服务等方面的短板。

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全覆盖的住房保障体系,以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坚持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持续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3.优化综合交通体系

完善中心城区道路网络,构筑骨架道路系统,连通次干路、加密支路,拉开城市框架。重点加强城市快速通道建设,密切组团联系,促进城市紧凑发展;持续改善交通微循环,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便捷居民出行,引导用地开发建设。

持续改善停车矛盾,抓住停车核心问题,建立停车治理多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完善停车政策制定,严格停车秩序管理。以问题为导向,分区推进重点区域停车治理改善。

积极发展绿色交通,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推进轨道交通建设研究,持续完善城市绿道系统,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4.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实现二次供水远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全覆盖,不断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居民“最后一公里”供水安全。

全面落实“管长制”工作,加快制定全市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实施方案和“333行动方案”,大力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建设。

加快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同时以省级海绵城市试点区建设为引领,持续推动全市海绵城市建设。

完善应急气源保障体系,有序推进气源设施建设,重点推进乡镇燃气事业和燃气老旧管网改造工作;优化管网建设,特别是老城区的管网改造工程,切实增强公用设施保障能力。

科学布局照明线路,推进城市照明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城市照明设施管理维护水平。

5.提升园林绿化建设品质

以“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为抓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优化城市绿化空间布局,打造兼具山、海、港、岛、城、湿地等全要素集中的公园城市。明确园林绿化建设五年内发展目标,转变发展思路,主要建设任务由扩张建设转为填空补缺,由点发散、连点成片推动整体生态系统稳步健康发展。

持续推进城市周边综合景观资源利用,完善绿地空间网络体系,深度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建立智慧园林管理平台提高园林绿地管理工作效率,落实“公园绿地+”建设理念,完善公园绿地服务功能,最终形成具有连云港特色的生态园林系统。

6.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

优化建筑行业结构、继续壮大规模。强化建筑业发展动态分析,引导培育领军企业,鼓励大型建筑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一批骨干建筑企业加快进入桥梁隧道、港口航道、地方铁路、高速公路等高附加值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大力推进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推动传感器网络、低功耗广域网、5G、边缘计算、射频识别(RFID)及二维码识别等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工地的集成应用,发展可穿戴设备,提高建筑工人健康及安全监测能力,推动物联网技术在监控管理、节能减排和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以发展绿色、适用、经济、美观建筑为方向,以住宅产业现代化为突破口,实现新型建筑产业化生产方式的有序转型,积极推行“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成品化装修、信息化管理”为特征的建筑产业工业化。

7.推进绿色建筑及建筑节能发展

提高新建(改、扩建)建筑能效水平,“十四五”期末,全市城镇新建民用建筑100%严格按照节能强制性标准执行,完成新建节能75%及以上标准居住建筑1000万平方米以上,新建公共建筑全部执行节能65%及以上标准。

在市内推广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200万平方米以上;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100万平方米以上,改造后建筑能效提升20%以上。

8.提高城市安全韧性水平

推进地震监测能力建设,升级完善地震监测网;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水平,建立地震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机制;推行区域地震安全性评价。积极推进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强防震减灾政策、科技、信息化支撑。强化抗震规划编制实施,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严格新建工程抗震设防,推动既有建筑加固改造,促进抗震技术推广应用。

研究制定人防相关法律法规配套的政策措施,加快形成以指挥所为中枢的一体化信息系统,推动基层机构建设,形成“强县区、建街镇、进社区”的人防工作格局。

建设社区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体系,强化社区生活圈作为治理基本单元,实施健康社区治理,提升物业管理,推进公众参与,加强重大安全事件防控意识及宣传培训。

9.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培育特色产业,改善生态环境,完善设施配套,塑造特色风貌与特色文化。扩大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完善设施配套,加快农业产业现代化,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改善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人居环境。

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加快乡镇污水处理厂达标或提标改造,开展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改善农民住房条件,依托规划发展村庄,改造和新建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增强公共服务和社区管理功能,推动有改善意愿的老旧房屋和“空心村”改造。

关联阅读: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连云港市“十四五” 科技创新规划等专项规划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