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县素有“东海福地、北方水乡”和“东瀛胜境,少昊古国”之称。早在65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文物资源较为丰富,“三普”登记文物共有155处,其中20处已被公布为各级文保单位。自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进入第二阶段以来,我县积极部署,扎实推进文物普查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9月3日,已组织完成“三普”不可移动文物复查36处,复核率23%,同时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活动,确保普查工作顺利开展。
县普查办坚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情”,召集县博物馆业务骨干、镇街文化站站长共计17人,组建灌云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伍。在县普查办的组织下,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作为普查协作单位,发挥他们在测绘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和普查队员形成优势互补。6月下旬实地调查正式开始,普查队带领第三方服务公司,深入田野,运用无人机、数码相机、RTK等设备进行拍摄、测量、定位、资料登记、绘图等工作;对文物的空间位置、保护级别、使用情况以及保存现状等基本信息进行核实,及时、准确地将信息录入第四次文物普查数据采集软件中。
灌云县“三普”登记文物有60余处分布于大伊山和伊芦山两座山上,踪迹难寻。为此,我县文物工作人员在开展日常文物安全巡查期间,利用奥维互动地图对每一处文物进行定位,形成全县的文物定位分布图,在开展实地调查工作时,奥维互动地图的定位数据可分享给普查队员,从而实现精准导航,为实地调查提供有力支撑。
县普查办还依托“送戏下乡”公益活动,走进社区、走近群众,在社区广场悬挂横幅标语,向居民大力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引导群众树立文物保护意识,积极参与文物保护工作,推动全社会对“四普”的关注,形成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
目前,我县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实地调查工作。在此过程中,普查员逐步熟练掌握普查数据采集技能,多角度了解文物现状,既锻炼了普查队伍,提升了文保工作人员能力,实现文物行业大练兵,又确保了普查工作高效推进。下一步,我县将持续深入各街镇开展普查工作,加快推动工作进度,全面落实文物普查各项任务,确保我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