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文物保护

云台山二十四景——仙桥霁雪

信息来源: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发布时间:2024-05-31 08:52 浏览次数:

为了让广大读者更深刻地了解“云台山二十四景”,我们邀请了连云港历史人文方面的专家,从人文、历史、地理、典故、文化、诗词等方面阐释“云台山二十四景”,让更多的人了解连云港的历史文化,传承连云港人文精神。今天推出第二十三景——仙桥霁雪。

黄申瑾《图二十四景》写道:“昔有修道此山仙去者,今名仙人桥。千崖万壑,赪黛相间。雪霁点染,更为可观。”

“仙桥霁雪”一景在磊里仙人桥,今海州区云台街道东磊村。

云台山上名叫 “仙人桥” 的景观有多处:花果山十八盘仙人桥,又名聚仙桥。传说八仙飞升于此, 桥头有回文诗碑刻最为出名;东磊仙人桥,因“云台山二十四景”中列为“仙桥霁雪”一景也出名了。这个景点在东磊(古称“磊里”)庄上。磊里岩上方为龙潭,流水自上而下形成大涧,将磊里村庄一分为二,形成津渡,村庄交通受大涧阻隔形成不便,于是磊里人建木桥于涧上。传说磊里山上的延福观有一道士修炼得道,在此桥仙逝,磊里人怀念道仙,故称此桥为“仙人桥”。

明崇祯初年, 太监陈增被任命为山东税使,兼领徐州,晚年退老郁洲,在陈增任职期间的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联合其他两个太监高晋卿、赵真极三人共同出资,在东磊围屏山前兴建有规模的 “延福观”,这在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的《重修延福观碑记》有载。

仙人桥畔有古墓,为明代御马太监陈增“死后葬于东磊”之墓,曾出土墓志铭诗文不少,为万历年间大名士所撰。

仙人桥及龙潭涧, 装点磊里山势千崖万壑,景色壮观。尤其到了隆冬降雪之时,仙人桥北侧的群山映雪, 阳光照耀下赪黛相间,光怪陆离,如诗如画;仙人桥面,霜雪流布,人迹桥上,如行画中,远山近影,雪霁点染,更为耐观。

仙桥指的是仙人桥, 又叫玉带桥、玉兰桥,在东磊村,东起三金崖,西边一直到拦水岭, 用巨石做桥墩,铺山石板, 桥下有几个大的孔洞,桥栏的石柱雕工比较细致传神,整个桥就像一根玉带一样好看。据说,郯城大地震以后,海水退下很远,后来又修建公路桥,将仅余的几个孔也拆除了,建成现在的“东磊大桥”。

仙人桥边上原来有“三圣庵”,还有明太监陈增墓,墓碑为翰林院编修撰铭, 赐进士成都府葛维恒篆额,沛西抚州府佥事张一元书写。

明朝太监陈增的墓为什么会在这呢?据老人讲,陈增是狂热的修仙崇拜者和传播者, 他认为在下雪天,只要走过仙人桥而且不在桥上留下脚印,就可以得道成仙了。陈增生前试了多少次都没有成功,死后让人把他葬在这里,就是为了见证有后来人过桥成仙。

无独有偶,《镜花缘》 作者李珍老师凌廷堪特别喜欢这地方,经常下雪天骑驴来此吟诗。不是他不怕冷,而是他觉得桥上堆满了积雪,也使每座山峰都有了联通彼此的道路, 树上的白雪像是开满的梨花随风飞舞,来到这里,就走进了如梦似幻的图画中, 很容易找到仙人得道的足迹。

从天而降的白雪,让一桥连通仙两岸,也让这里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东磊的仙人桥如今早已不在,大抵是随仙人远去了,仙桥霁雪的美景,踏雪无痕便成仙的传说也再不可现。

事实上,在云台山周边曾经有不少古村落,这些村落里曾藏着一些美丽的园子,它们也同这仙人桥一般,在时间的长河中随仙人逝去。

明清时期, 南云台山曾有个渔港小村水流村,岁月流转,沧海桑田,曾经的碧波万里现如今早已是良田千顷,红瓦小楼掩映在绿荫之中,曾经的渔村成了美丽的山村。

历史上曾有一座规模小巧的园林藏身在水流村,名曰“蟁睫”。《云台新志》载:“蟁睫园,在水流村丹霞寺东山下,为中正吴氏丙舍。高峰矗云,涧水环抱。悬流顺山下注,土人呼曰贴山沟。园中饶花竹泉石,有云在庵、春雨楼、言息其庐诸胜。”

这个“蟁”是“蚊”的异体字写法,“睫”即“睫毛”之意,古人用“蚊子的睫毛”来比喻这座园林,可见其规模之小。

关于“蟁睫园”的具体位置,地方文史专家曾多次前往寻找。“文献中提到的‘贴山沟’是发源于牛岭的一条山涧,叫西隅涧。溪流下泄,穿过前关村经大虎口至铁山头,与发源于仙姑岭的丹霞涧汇合,再从东窑山侧向东南汇入妇联河。”古人形容此处:“高峰耸立,涧水环绕”,是春游的最佳去处。消失的“蟁睫园”大概就在此处。

此外,据《云台新志》载:“关里后村、镜子崖下,构有草亭,为予兄弟读书别墅,虽无池馆之盛,然竹树森环,亦幽栖胜概。”这镜子崖位于今天南云台山南麓土城顶西,是一块表面平坦的天然岩石。

明万历年间,选出了“云台山三十六景”的顾乾和他的兄弟顾坤二人在此处兴建了一幢别墅,起名“半山园”,并将此地列为云台山三十六景之一,名为“半山野眺”。有人曾考证,这半山园之名源于别墅建在半山腰处;也有人猜想,这座别墅的占地面积很广,有半座山那么大。虽然如今这座曾陪伴顾氏兄弟读书学习的山中胜境早已不存,但在古籍文献中,关于“半山园”的记载仍历历在目。

“半山园,在虎窝南镜子崖下,有半山亭。竹树森环,林壑幽邃,为明顾乾兄弟读书处,后久废圮。乾隆中,扬州程玓来游云台,置为别业,今归中正方氏。”这段记载出自《云台新志》,从万历至乾隆大约经历了一个半世纪,几乎没有什么建筑能熬得过这么久。

在《云台新志》中,编著者并未介绍曾先后买下半山园的“扬州程玓”与“中正方氏”的确切身份,在近现代的其他地方史籍中,其记载也是寥寥无几。

经考证,程玓是清代乾隆年间扬州数一数二的大盐商,据清代《两淮盐法志》记载,程玓家族世代行商,传至他这一辈已经是第四代。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程玓在前往板浦办理盐务时游历云台山,在此期间,他看中了镜子崖下的半山园,财大气粗的程玓出资买下了这座几近荒废的宅邸。

据《瓅江文汇》中收录的程玓撰《半山园》一文记载:“半山园者,明苍梧野史顾子读书处。居云台中峰之阳,地名镜子崖……低徊凭吊者久之。爰购其废址,芟夷补苴,复还旧观,增架数椽于侧,仍曰半山。”程玓在半山园的旧址上复建了顾氏兄弟的宅院,仍叫半山园。

然而,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六月,随着轰动朝野的“两淮盐引案”告破,这起由盐商勾结盐务衙门官员,鲸吞盐税一千九百万两的大案牵动了两淮众多官商的身家性命,程玓便是其中之一。当年,程玓便被有司逮捕,并免去了按察使的官衔。清政府为了追缴盐商历年欠下的巨额盐课, 采用了抄家的办法,扬州程氏家族就此衰败,当年由程玓修复的半山园就此又荒废了下来。

过了不到半个世纪, 半山园迎来了它的新主人,这就是《云台新志》中提到的“中正方氏”。据史料记载,方氏祖籍歙县柳山,清乾隆年间来到中正,以行商贩盐起家,到嘉庆年间已富甲一方。

嘉庆初年,方权、方榘兄弟先后考中恩贡与拔贡,步入仕途,方氏家族盛极一时,想必半山园便是此时买下的。道光年间,方权之子方薰将半山园重新修缮一番,也学着顾氏兄弟一样在此读书,在其编著的《半山园读书杂咏》中即有多首描写别墅景色的佳作。

如今半山园早已毁圮无存,其遗址也只有穿梭于山林之间的羊倌和采药人才能偶然路过。


网站地图 连云港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版权所有

主办:连云港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联系电话:0518-85681800

网站支持IPv6

任何意见建议联系:邮箱:lygwglj@163.com

投诉热线:0518-12345

苏ICP备2023017687号 苏公网安备 320705010677号

网站标识码:3207000049